這樣的結局,看到很多人對於紹文的結局感到很不捨跟不甘,但其實想一想,一個發現自己過去都持好心卻做錯事的好人,不就是會有這樣子的後續反應?(PS.這個錯事只是就紹文自己本身所能做到的部分來說,而不討論宜臻自己是不是也有錯。)
紹文體會到了,女性偶爾表現出來的那個不滿,其實都是內心情緒被壓抑過後、所克制不了溢漏出來的一絲絲,因為家庭、社會乃至於生兒育女這些某種程度上存在的窠臼,他回想到宜臻每一次試圖跟他說些什麼時,宜臻的表情並不是喜悅的分享、豁然無顧的溝通,而是講出每一句話、每一個字之前,都要再三咀嚼「我這樣說是不是不夠好」這樣的擔心,這是天心演出的宜臻所帶給我的情緒,並不是扭捏,而是習慣性的壓抑跟顧慮,舉個例子來說,宜臻每一次的說話,就像是被告站在法庭上被詢問著,有過或看過這樣經驗的人就知道是怎樣的情況。
當然,在溢漏出來的那些背後,更多的是直接被壓抑住隱而不發,然後積藏於心中不曾被人發覺的。
即便如此,在經過了重重的壓抑跟忍耐後,宜臻還是忍不住了,但那個忍不住的程度比起自己當年單純的不甘寂寞、而無關乎壓抑跟挫折,那個忍不住的程度,卻還是差得那麼多。
於是,紹文知道了自己積欠宜臻的是女人最寶貴的這幾年的時光,宜臻這幾年過著沒有自我、沒有夢、沒有理想、沒有實質感受到的愛,而只有著義務、要求跟壓力的生活,對於一直很想要帶給周遭每個人安全感、以及對於身邊每個人負責任的紹文來說,他會認為自己還有資格去要求或得到什麼嗎?他對宜臻接下來的每一個,都是在償還自己的那股愧疚,只是用怎樣的方式。
舉個例子來說,有多少人小時候討厭自己的父母、師長,等到發現他們對自己過往的付出跟努力後,後悔自己過去的種種叛逆、衝撞以及傷人,這時候的你,未來對於父母,想到的不會是「怎樣讓父母未來的日子過得更開心」嗎?
於是,當宜臻想要追求自己獨立的生活時,他同意離婚幫忙宜臻找房子;於是,當宜臻因為有了孩子想要一個完整的家庭時,他試著給予宜臻一個能照顧宜臻跟宜臻孩子的家庭;於是,當自己的家庭並不能成為那個家庭時,他幫宜臻找到了一個可能的家庭。
另外,從後來育玟是女的來看,就算宜臻待在家中、生下來一個女的,這會不會讓重男輕女的李家對於宜臻有更多第二胎的壓力?(做親子鑑定的時候應該是還不知道性別的)
紹文愛不愛宜臻?當然,很簡單,他總是一直、都是愛著宜臻的,但就像是過往宜臻被告知女人沒有資格追求自己的理想,紹文告訴自己,自己在彌補完宜臻前,是沒有資格去奢求擔當愛宜臻的這個角色的;而紹文最後在南投的那個釋懷,也是因為看到了宜臻已經過著美滿的生活,覺得彌補完了,但也不再有任何的機會成為生活中去愛宜臻的那個人,該做的做到了,想做的也不能做了,除了釋懷之外,我想也沒有更適當的情緒了,縱使那還帶有「可惜不是我」的遺憾,但心安的那個釋懷還是主要的。
不過紹文在過去的遺憾中得到的成長,也給了自己新的機會,他現在有著父親的龐大資源,卻可以用更兼容並蓄的方式說服父親,來實現自己在建築上的理想;而他用更主動、體貼的方式對待自己現在的太太,我相信他對他現在的太太也有著真正的感情。他用來自於自己無法改變過去的無能為力所致的遺憾,製造了更多的幸福,這不就是紹文會做的選擇嗎?
兩個男女配角都用台詞述說的方式,說了自己做選擇的依據,而男女主角則是用故事、表情來告訴你他們會怎樣做選擇。開始懂了,快樂是選擇。